加強農村污水處理體系建設(轉自和訊)
“你家鄉的河流還好嗎?”曾有公益記者發起網絡調查,引起許多網友感慨。生活中,不少土地和水源在不知不覺中受到各種直排污水的侵蝕。在今年市兩會上,市政協委員潘國全提出,應創新機制,整合鎮(街)、村和部門資源,凝聚合力做好農村污水處理體系建設工作,同時加大財政投入力度,建好配套管網,切實提高農村污水處理率。
我市黨委、政府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。但長期以來,污水治理的重點放在了工業集中和人口稠密的城市,廣大農村的水生態環境形勢嚴峻。在調研中,潘國全發現,截至2013年,我市僅有24.6%村莊的生活污水有進行集中處理,多數村莊直接排向地面,就近流入河道或滲入地下。幾年來,在各級財政的鼓勵下,有部分村莊建設了污水處理設施,但因投入資金有限,部分已出現斷裂或破損,污水“跑、掉、漏”現象普遍。還有一定比例的村莊,采用簡易三格式化糞池處理后排放,污染物去除率不到10%。此外,有些村級業主意識薄弱,對污水處理工程重要性認識不足,認為農村污水處理工程是政府工程、公共工程,希望政府一手包辦污水工程的建設和運行。
潘國全認為,農村污水處理工程,對于推進節能減排,改善農村生態環境,提高農民生活質量和人居環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。為加快我市農村生活污水處理,優化人居環境,他建議,要科學規劃,因地制宜建設農村污水處理設施;要秉著“投資節省、技術成熟、工藝簡便、運行成本低、運行過程簡便、便于維護保養、符合農村生產生活實際”的原則,選擇科學的處理工藝和適用技術,就地處理農村生活污水,提高資源利用率;要明確責任主體,建議市政府成立強有力的組織領導機構,明確鎮(街)、村的主體責任,整合鎮(街)、村和部門資源,凝聚合力做好農村污水處理體系建設工作;同時制訂和出臺有關激勵政策,加大財政投入力度,解決管網配套的資金問題,進一步加強農村污水設施的正常運營。